>
谭瑶华知道他这是在因昔年怀英翔的案子发牢骚,心念电转,打定了主意,放走杨兰逸同之前二皇子山庄救人那件事有所不同,这一次他不准备叫家里人参与,自己悄悄把人送出去,放他回江北也就是了。
想到此,他点了点头,伸手去拉杨兰逸:“我知道了。咱们现在就商量一下有什么办法能把你送出去。快起来吧。”
杨兰逸就势站了起来。
文笙提醒道:“谭兄,此事越少人参与越好,现在阁里只有咱们几个人知道。”
“是啊,万一我跑不掉,就不要再连累大伙了。”杨兰逸哭得直抽抽。
谭瑶华在玄音阁地位特殊。非是卞晴川和文笙可比,不说别的,他自忖叫几个侍从带辆车进阁,向外运东西,没人会拦下来盘查。虽说因为虎啸台的事,凤嵩川和谭家已经生了嫌隙,但给他一百个胆子。他现在也不敢把矛头对准谭家人。
在凤嵩川那些亲信看来。他能有今天,全赖当年给谭老国师做侍卫的一番经历和积累下的人脉。
不过之前寇文的背叛,到给谭瑶华提了个醒。他身边其他的侍从也不敢保就没有人与凤嵩川勾结,杨兰逸不能就这么上车,还需想个法子遮掩一下。
他把这想法和其他三人说了说,杨兰逸感激涕零:“五公子想得真是周全。我听你们的,你们怎么安排我就怎么做。三位的大恩大德兰逸没齿不忘。”
谭瑶华却不想听到太多感激的话,道:“不必如此,阁里的身份我先想办法帮你保留着,等事情清楚了你再回来继续上课。这段时间也不要荒废了学业。你很有天分,乐师成长不易,你就当这次的风波是老天爷对你的磨砺吧。”
他这番话里充满了鼓励期许之意。换一个人听了必定会振作精神,向昔时主考官表示不管自己身处何地都会好好学习的决心。
可杨兰逸关注的重点从来和旁人不同。他张口就来:“五公子也觉着我有天分?我家里好多人都这么说。”得意之情溢于言表。
谭瑶华不禁无语。
文笙连忙笑着打圆场:“怎么把杨公子神不知鬼不觉地送出去,我到是想了个主意。”
主意定下来,几人紧锣密鼓地准备。
两天之后,又一个令大梁君臣喜出望外的好消息传进京来。
许是虎头滩大捷叫南崇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,南崇大将军林世南日前派人向江北大营投了一封书信,信上言明了议和之意。
若是大梁这边也有意休战,南崇帝将遣使过江,与大梁的官员在江北大营共商停战以及战后的边界、贸易等种种事宜。
南崇与大梁在飞云江上断断续续打了三百年的仗,刀兵不止,不光沿江的老百姓倒霉,战事巨大的消耗对两国都是沉重的负担。
南崇新帝登基不久,主弱臣强,大将军林世南是位十分有能力统帅,朝中又没人肘腋,大梁这边建昭帝自家人知自家事,这些年和东夷打,和南崇打,早耗得国库空虚,再加上他年纪大了,也没有了收复南方的雄心壮志,对南崇人的提议求之不得。
况且趁着虎头滩大捷的余威,还可以向主动求和的南崇要点好处呢。
大梁幅员辽阔,只要休养生息一段时间,就可以恢复元气,到时候自己的儿子想打了,想什么时候开战都可以。
建昭帝想得很美,群臣对议和也都很乐观。
就连谭瑶华都觉着和南崇停战之后,大梁边疆再无战事,正可以集中精力好好整顿一下内政,肃清吏治,与民休息。虎头滩大捷好似一剂灵丹妙药,大大缓解了大梁朝的内忧外患,一切都在往好的地方发展,说不定这正是他所期盼的盛世到来前的先兆。
每当谭瑶华流露出这种喜悦,文笙都默然不语。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相邻推荐: